股东会见闻录 | 绿城释放的信号
观点网 绿城中国2024年股东大会再次彰显企业发展态势。
6月14日下午2点,张亚东率领管理层出席在杭州举行的2023年度股东大会,与股东和投资者交流互动。
根据此前公布的2023年财报,绿城2023年营业收入从2022年的1272亿元增至2023年的1314亿元,并且股东应占利润也有所增长,从2022年的28亿元增至31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绿城非房地产开发业务收入达到108亿元,而非房地产开发核心净利润也从2022年的9亿元增至2023年的12亿元。
行业基本逻辑发生变化,房地产企业难以单打独斗,但绿城似乎处于有利一侧。
在目前市场变化中,通过自身经营能力来面对行业不确定性变得更为重要。
投资者出席股东会时透露,绿城中国董事会主席张亚东在会上表示:“绿城将坚定回归企业经营本质,致力于稳健经营,持续推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保障经营确定性,持续精细化管理、优化存量、强化增量。”
展现决心
会议中,投资者向观点新媒体透露,绿城当前项目的平均首开去化率已超过75%,在同行业中居领先地位。在投资方面,从2023年到2024年,绿城不断加强投资质量迭代,宁可错过,也不错投。
管理层表示,2024年的投资拿地数量相对往年有所减少,主要是因为仍在寻找优质项目。绿城需要精准运用投资资源,没有好项目、没有好城市,就没有好的投资方式,因此需要更加精细地筛选。
“义乌作为三四线城市,目前大部分房企基本上不会投资,但今年我们不仅投资了,而且首次开盘价格良好,动态净利率达到13%。”绿城透露,其在海南蓝湾小镇潮鸣苑项目的净利润可达24个点。
“绿城投资的目的是通过资源最大化利用项目。”投资者转述。
资料显示,2024年5月,绿城集团自投项目销售3637套,销售面积约49万平方米,当月销售额达到162亿元;1-5月,绿城集团签约销售面积约212万平方米,签约金额达680亿元;其中绿城集团权益金额479亿元。
除了追求更大的投资回报外,绿城还进一步强调了团队的重要性。
“建立团队至关重要,拥有良好的经营机制体系,但没有强大的团队,无法发挥作用。”参会投资者转述了管理层的表态,绿城未来将拥有更强的竞争力,过去6年一直在分析行业态势和企业环境:“我们做了充分预测,而所有预测在今天看来都是准确的。”
在股东会上,绿城管理层还进一步讨论了代建业务的规划。
据了解,2024年5月,绿城代建管理项目签约销售面积约56万平方米,签约金额约78亿元,前5个月的累计签约金额已达308亿元。
“我们正开始区分代建和自投两个品牌,代建和自投的理念和规划已经有所不同。”
绿城期望未来几年能在高端住宅市场展现更大实力,得到更多认可。
生存与发展
一年前的股东会上,绿城管理层向投资者展示了对房地产的新展望——433模式。
一年过去,企业又遇到新问题:“提到了433模式,40%为商品房或高端商品房,30%为共有产权房,另外30%为保障房。”投资者转述管理层表态,现在国家更加重视和推动保障房建设,未来肯定也会以此模式为主,但具体比例仍需商榷。
此外,绿城中国管理层指出,房地产仍是中国最重要的基础产业,至少目前没有其他行业能够取代它,“未来房地产仍将是支柱产业,并将继续保持相当规模。”
在转型过程中,头部企业将占据更多市场份额,这将为绿城提供更多机遇。
从绿城旗下项目可以看出,台州绿城凤起潮鸣、义乌凤起潮鸣等项目代表了凤体系,北京西山云庐、杭州咏溪云庐等项目代表了云庐系,这些都是产品创新实现的具体案例。
“我们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进行创新和迭代,相信随着更多的创新和实践,绿城的产品将持续更新。”投资者转述管理层透露。
内部方面,绿城在主要业务中选择保持创新发展道路;外部方面,市场对绿城的评价也在发生变化。
股东会上,绿城管理层表示,一些券商对绿城给予了明确认可,“行业面临诸多挑战,房地产企业处于非常困难的求生境地。但绿城也深知,解决当前危机是首要考虑,只有解决当下的问题,才能发展。”
据观点新媒体获悉,绿城中国召开股东会的同时,中金公司发布了绿城中国的研究报告。
报告维持了对绿城中国“跑赢行业”的评级,并设定了10港元的目标价。
报告指出,绿城中国的土地储备、经营品质和央企股东背景等因素将有助于公司在市场估值回归中获得机会。
此外,摩根士丹利于5月13日发布了一份关于绿城中国的研究报告,预测2024年至2026年绿城中国的股息率可能达到7%至9%,并维持了“增持”评级。
面对当前市场波动,绿城选择保持战略竞争力,充分发挥市场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