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news 正文
目录

为啥高考完,学了三年的东西立马忘干净了

news2024-10-25 08:04576720
每个毕业季后,许多学子会发觉努力记忆的知识渐渐模糊,甚至遗忘。心理学里存在这样一个普遍现象:“考后即忘”。那么,为何我们会遗忘大部分知识呢?记忆与遗忘首先,需要了解记忆的基本原理,包括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维持时间短暂(毫秒至秒),暂存视觉、听觉等感官传来信息,如刚看到的画面或听到的声音。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只能维持数秒至数分钟;而长时记忆能储...

每个毕业季后,许多学子会发觉努力记忆的知识渐渐模糊,甚至遗忘。心理学里存在这样一个普遍现象:“考后即忘”。那么,为何我们会遗忘大部分知识呢?


记忆与遗忘

首先,需要了解记忆的基本原理,包括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维持时间短暂(毫秒至秒),暂存视觉、听觉等感官传来信息,如刚看到的画面或听到的声音。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只能维持数秒至数分钟;而长时记忆能储存更多信息,保存更久。学习电话号码仅为拨号时使用短时记忆,而童年回忆、技能习得(如自行车、游泳)或母语存于长时记忆。

实际生活中,长时记忆对生活、学业、工作有深远影响,储存数年至终生,是构建思想、行为等的基础。

记忆分类丨图源 Luke Mastin

高考复习期,学生采用多短时记忆策略如反复阅读、背诵以加强知识点记忆,确保短暂保存。但大部分信息未能有效转移到长时记忆,一旦考试压力消失,这些内容易被遗忘。

学习动机同样重要。仅为了考试而学触发“不再需求”标签,促遗忘过程。相反,对学习内容深感兴趣和实际需求,信息更可能巩固于长时记忆,降低遗忘速度。

著名的遗忘曲线理论是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在19世纪末提出的。该理论描述记忆随时间衰退过程,解释人们如何遗忘新知识。遗忘曲线(或艾宾浩斯曲线)大致形态如下:

遗忘曲线

新学习时,记忆率为100%。

20分钟后,记忆率约降至58%。

1小时后,记忆率继续降至44%。

一天后,记忆率大约33%,大部分新学信息已遗忘。

暂未完成易遗忘:蔡戈尼效应

蔡戈尼效应人较易记未完成任务。人天生渴望完成任务,故已完成工作易忘,因欲望得满足;未完成工作动机使深刻印象。若问第几题写了什么,或许回想不到,但未写题依旧鲜明记忆。因此,一旦整个任务(如高考)结束,相关信息更容易被遗忘。

你过关!(自行脑补通关的小曲)丨图源《合金弹头》

即使考试结束,蔡戈尼效应依旧影响着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收藏众多网络资源,却难复查。将文章、视频收藏视为“已完成”事件,令大脑误认为已忘。

精妙文章或实用视频拜倒品味或实践未完成事件。然决定收藏,未完事件却终结为“收藏文章/视频”,给大脑造成“已完成”错觉。

快快收藏不迷路丨作者自制

蔡戈尼克效应启动,大脑遗忘程序运行:“收藏结束,何必记忆?忘之也;尚有事务!”选择性收藏有益资源,定期整理收藏夹,制定学习计划,实践行动-对待收藏品不忽略才是良策!

他事干扰易忘:干扰抑制说

干扰抑制说提供另一视角,遗忘因学习及回忆被其他刺激干扰而起。包含前摄抑制和后摄(倒摄)抑制

两种抑制丨图源网络

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的影响后续学习。如先学中文再学英语,汉语拼音于英语单词记忆产生干扰。

相反,后摄抑制是指后学习干扰先前学习。如学中文后再学英语,新英语可能反向干预中文回忆。如在国外长期居留,英文思维更活跃。

典型例子是,试记文章,开头及结尾更易记,因只受前或后抑制影响,而中部同时受前后抑制,最易遗忘。同理,睡前想之事易记。所以,想遗忘人或事,睡前切勿思。

要掉小珍珠了丨图源网络

高考后,接触大量新信息与活动,新刺激与先前知识相互干扰,增加遗忘。

结语

总之,高考后知识迅速遗忘是复杂心理现象,涉及记忆编码、存储与检索。学习应为知识积累与成长,确立长期学习目标至关重要。若只为考试成绩学习,知识寿命将随考试终结而消逝,因标签改变。若学以致用,培养逻辑与素养,知识永将有益,不轻易遗忘。

透过理解与采取策略,更佳管理学习与记忆,知识将是长久财富。希望此文帮助读者理解并找到有效减缓遗忘、善用所学知识之方法。

参考文献

  • MacLeod, C.M. Zeigarnik and von Restorff: The memory effects and the stories behind them. Mem Cogn 48, 1073–1088 (2020).

  • Zeigarnik, B. (1938). On finished and unfinished tasks. In W. D. Ellis (Ed.), A source book of Gestalt psychology (pp. 300–314). Kegan Paul, Trench, Trubner & Company.

  • Weiner, B. (1968). "Motivated forgetting and the study of repres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36 (2): 213–234.

  • Bahrick, H.P.; Hall, L.K. (1991). "Preventive and corrective maintenance of access to knowledge. Appl". Cognitive Psychology 5: 1–18.

  • 《艾宾浩斯曲线》,维基百科

  • 《为什么高考以后知识点会忘得超级快?》,知乎

  • 《为什么一高考完,学过的东西都忘干净了?》,环球科学

  • 《学了三年的东西,为什么高考完就忘了?》,返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科院物理所 (ID:cas-iop),作者:公子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

标签精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xiezilouchuzuwang.cn/news/4098.html

您暂未设置收款码

请在主题配置——文章设置里上传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