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纠缠发生有多快?科学家展开阿秒级观测
IT之家 10 月 25 日报道称,科技媒体 scitechdaily 日前发布了一篇博文,介绍了科研人员在极短的阿秒时间尺度上对量子纠缠进行探索,并展示了他们在理解量子事件时间动态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
量子纠缠简介
量子纠缠是指几个粒子相互作用后,它们的状态相互依赖,无法单独描述。即使它们之间的距离很远,测量一个粒子的状态会立即影响到另一个粒子的状态。
量子纠缠的概念最早由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在 1935 年提出,通常称为 EPR 佯谬。
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量子纠缠发生非常迅速,被认为几乎是瞬间发生的,中间几乎没有时间间隔。
项目简介
维也纳工业大学的科研专家与中国团队合作,开发了计算机模拟来研究这些超快过程,在阿秒级别观察这些量子纠缠。
量子纠缠意味着两个粒子无法单独描述。即使对一个粒子的状态有深入了解,也无法准确描述另一个粒子的状态。维也纳科技大学的乔阿希姆・布尔格多夫教授指出,纠缠粒子只有共同属性,而没有个体属性。
研究人员观察了受强激光脉冲照射的原子。在激光的作用下,一个电子被撕扯出来,另一个留在原子中。
研究表明,这两个电子之间存在量子纠缠,它们的状态相互关联。离开的电子的“出生时间”与原子中的电子状态密切相关。
如果剩余的电子处于高能量状态,那么飞走的电子更有可能在早期时间点被撕扯出来;如果剩余的电子处于低能量状态,那么飞走的自由电子的“诞生时间”可能较晚,平均约为 232 阿秒。
这项研究为量子纠缠的形成提供了新视角,强调了时间在量子事件中的重要性。科学家们的研究不仅推动了对量子物理的理解,也为量子计算和量子密码学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IT之家参考地址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